top of page

創業板改革註冊制是福不是禍(2020年4月30日)


4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創業板改革並試點註冊制總體實施方案》(簡稱《總體方案》)。為貫徹落實《總體方案》,證監會層面發布了相應四部規章制度向市場公開徵求意見,這意味繼科創板試點註冊制後,創業板改革的大幕也已拉開。

根據各大媒體整理的創業板註冊制改革,此次創業板推行註冊制主要有幾個要點,首先,也是最核心的一點,是新註冊制將以信息披露為核心,未來律師事務所、保薦商、會計師事務所等協力廠商仲介機構來擔任「守門人」這一核心角色。

其次,是提高了創業板個人投資者交易的門檻。在此次改革後,對已經開通創業板的投資者適當性要求基本保持不變,對新增投資者,需滿足前20個交易日,日均資產不低於10萬元人民幣,且具備24個月的A股交易經驗的門檻。

為中概股回歸打開大門

第三,是在企業上市制度安排上與科創板註冊制制度保持一致,防止制度套利。這意味創業板改行註冊制後,也將支援特殊股權結構和紅籌結構企業上市,中概股回歸的大門將會進一步被打開。這對於近期在境外資本市場受盡委屈的中概股也算是提供了一條退路。

第四,是在漲跌幅限制上也與科創板保持一致,上市首5日不設漲跌幅限制,之後漲跌停限制放寬至20%。這意味在股票的定價方面,創業板也將更加市場化,逐漸引導市場向以機構投資者為主體的方向轉變。

第五,建立負面清單制度,明確企業上市標準,同時健全退市機制,將淨利潤連續虧損的退市指標調整為包括淨利潤、營收、市值等多因素在內的複合指標,更加合理,更具彈性。

其實對於註冊制的進一步推行,市場上一直有觀點認為對A股是巨大的利空。誠然,註冊制從形式上看是一個增加供給的制度。在一個長期存量博弈的市場中,凡是增加供給的行為,都是利空的。這也是為甚麼A股IPO堰塞湖會長期存在,其實就是監管層為了控制新股供給的速度和節奏,防止出現供需失衡的情況,強行介入控制發行速度而導致的。但回看註冊制在中國的推行,不難看出中央對註冊制的推進是非常謹慎的,通過多年不斷測試市場的反應,讓市場逐漸接受和適應這一制度,直至去年上半年才通過科創板,實現了註冊制的第一次試點,而即便是在科創板落地後,近一年多的運行中,也並沒有出現悲觀者們擔憂的開閘放水大量IPO蜂擁而出的情況。這一年多的運行,基本為註冊制的進一步推廣奠定了基礎,這也是創業板註冊制改革的底氣所在。

註冊制可令新股定價市場化

從此次創業板註冊制改革來看,首先說明在後疫情時期,資本市場改革開始重回正軌,中央也在通過資本市場的改革,推動更多優質新興類企業,登陸資本市場,進一步提升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通過多種手段和途徑緩解疫情對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

從中長期來看,註冊制的推行,必將帶來新股定價的市場化,這將有效打破A股IPO市場「高價發行、打新必賺」等怪圈。

此外,註冊制將直接對IPO堰塞湖的尷尬局面帶來根本性的扭轉,IPO難度的降低也將使得殼資源的價值大幅弱化,配合更加完備的退市制度,將進一步完善A股市場,促進優勝劣汰。而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股票的兩極分化將會加劇,也將提高投資專業化的重要性,有助於A股去散戶化,引導市場向機構投資者主導轉變。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