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全面降準非幣策全面寬鬆信號(2021年7月15日)


上周發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盡管國務院常務會在周三明確提及降準,但銀行板塊卻在周四周五連跌兩天,而且跌幅還不小。一般意義上看,因為降準會釋放銀行的可用資金,降低銀行的資金成本,所以降準都會被視為對銀行業的直接利好來看待,可是此次降準的消息透露後,市場反而將其作為了資金撤離銀行板塊的機會,最終導致了降準消息發布後銀行板塊反而集體下跌。


那麼為何此次降準公布後市場對於銀行板塊的反應會與以往大相徑庭呢?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市場環境發生了變化,導致市場對銀行板塊的預期也發生了變化。首先,從宏觀環境來看,隨着今年一季度末疫情期間特殊刺激政策的陸續退出,後疫情期經濟復甦的主要動能開始逐漸減弱,再加上二季度大宗商品價格的快速上漲,令各產業鏈中下游企業的日子都不太好過。


此次降準,也從側面印證了周期下行的趨勢,在宏觀環境不太理想的情況下,銀行領域很難獨善其身,因此市場自然會看空銀行板塊。其次,近些年來,監管部門對於平台融資和房地產等領域的監管取態傾向於持續強化,這也對銀行資產負債表的結構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約,根據分析機構的觀點,在剛剛公布的6月份貨幣信貸資料中,雖然新增人民幣貸款超出預期,但居民貸款減弱,企業貸款放緩,增量大多來自票據融資,這意味着社會整體的實際信貸需求並不算十分旺盛,因此即便降準可以令銀行釋放出更多的可用資金,但對於其實際經營狀況可能不會有立竿見影的改善。綜合上述兩點,再加上銀行板塊整體的表現也確實比較疲弱,資金的撤離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降準訴求是穩增長


而拋開此次降準後市場對銀行板塊與以往不同的反應,降準真正的意義和目的又是甚麼呢?

第一,也是最為核心的訴求,就是穩增長,為經濟增長提供助力。雖然中國經濟增長在主要經濟體中依然是一枝獨秀,但在全球疫情的影響之下,中國經濟仍然面臨着巨大的壓力。1至6月份,中國居民消費僅恢復到疫情前一半水準,國內投資也維持在疫情前三分之二的水準。與此同時,全球範圍內的貨幣寬鬆政策導致大宗商品價格不斷上漲,企業生產成本也隨之升高,實體經濟承受的壓力非常巨大。因此,降準成為了減緩經濟增長壓力的貨幣政策工具之一。


第二,是對中國金融系統內的機構補充流動性。雖然上面提到種種迹象表明中國國內的信貸需求並不旺盛,但從央行的統計資料來看,商業銀行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流動性緊張。2020年下半年以來,中國商業銀行存貸比一直保持上升趨勢,2021年一季度創出77.15%的歷史新高後,5月末行業存貸比已經達到82.32%。此次降準可以很大程度上環節金融機構流動性吃緊的問題,同時也一定程度上為市場注入了信心。


降準扶持中小企業


第三,是扶持中小企業,支援實體經濟發展。中小企業一直是實體經濟中最具活力的組成部分,但同時也是最易收到衝擊的組成部分。從去年疫情到當下的後疫情時期,外部需求疲弱,生產成本上升,眼下可以說正是中小企業生存最為困難的時期。在此時通過降準為市場注入流動性,無疑是為了更好地扶持中小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雖然最終資金是否能夠真正流向中小企業和實體經濟仍然存疑,但至少在國家大力推進和主動引導的整體市場環境下,金融機構多少還是會更加關注中小企業。


整體而言,此次全面降準雖然表現出中央對穩增長的重視,並確實在經濟增長壓力加劇的時點,果斷採取了政策措施進行預期管理,但並不意味着此次降準是貨幣全面寬鬆的開始和貨幣政策取態的轉向。而更應該視為,接下來中國通過多項宏觀政策系統,調整經濟環境的一次先導政策。

Commentaire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