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改革股權分置 A股從熊變牛(2023年2月11日)


中國股市是典型的以政策為導向的股市,投資致勝之道,就是順策而行。中央的片言隻字,足以影響中國經濟和股市的發展,因為政策影響經濟,經濟主導股市。因此,投資中資股必須跟着國家政策走,必能少繳學費、多賺收益,才是投資中國的上上策。


中國A股自2007年10月16日,創下上證綜合指數歷史高位6124點後,拾級而下。除2013至2014因允許股票質押和鼓勵重組,而造就的一輪5000點「槓桿牛」或者是「重組牛」外,十五年來,只有波幅沒有升幅。


執筆之時,上證綜合指數只剩3248點,即從歷史高位下跌47%!如何走出熊市,實現「中國A股偉大復興投資夢」,成為境內外一眾股民最為期待的事情。


中國股市特色 股價權各不同


筆者親身經歷過2004年至2007年,中國A股由熊到牛的全過程,深信2007年的牛市,是由於股權分置改革的推行,提升了市場信心,直接導致的。那麼,中國A股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能否成為A股從熊變牛的主要催化劑?鑒古而知今,回答此問題前,首先讓我們回顧一下,何為股權分置改革。


要談股權分置的改革,首先要搞清楚何謂「股權分置」?股權分置是指中國股市因為特殊歷史原因和特殊的發展演變中,A股的上市公司的內部普遍形成了「兩種不同性質的股票」:部分股份上市流通(稱之為公眾股),部分股份暫不可以上市流通(稱之為非流通股),這兩類股票形成了「不同股不同價不同權」的市場制度與結構,這一制度和結構為中國內地市場的一大特色。


截至2004年底,中國內地上市公司的總股本為7,149億股,其中非流通股份佔上市公司總股本的64%,而國有股份在非流通股份中便佔了74%。


「股權分置」或許是新名詞,但股權被分置卻由來已久。當1990年中國內地開始建立股票市場時,國人絕大多數對股票這一新鮮事物還很陌生及缺乏認識。


一般內地企業融資也不會像今天那樣按照公司法規(那時還未有制定公司法規)設立公司、公開發行股票,而只是把股票市場作為企業內部改革服務的工具而已。而那些被選中可以上市的企業和公司其實早已運作多時(例如青島啤酒(00168)、廣州廣船等),其龐大的實物和貨幣資產經評估後,作為國家股和法人股票,並發行社會公眾股在股票市場上市交易。


國有股不流通 制約資本發展


同時,為了保障企業本身的職工的利益,在企業內部發行職工股,而這類股票在一定的期限內是不可上市交易的。個別公司的國家職工股竟佔公司股本總額的90%以上,能在市面上流通的股份不足10%。


所以自1990年至1994年,中國內地上市公司雖然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但由於國企股份制改造產生的國有股卻事實上處於不可上市流通的狀態,其他公開發行前的社會法人股,自然人股等非國有股也被劃入不上市流通之列,這便事實上開始形成了「股權分置」的格局。


股權分置現象在股票市場運行之初,似乎副作用還不很明顯。但隨着中國內地股票市場規模的擴大,股權分置本身存在的制度性缺陷便日漸浮現。


股權分置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資本市場的規範發展,及限制了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根本性改革。十多年的中國股票市場歷程已印證了股權分置對證券市場帶來的潛在損害。


正是因為有股權分置的存在,造就了上市公司的「一股獨大」而亂抽水,從而使上市公司的大股東有「圈錢」的衝動,而不會關心公司股價的表現。下周再續。

Comments


Commenting has been turned off.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