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7日 香港經濟日報《神州華評》
9月24日,美國開始對價值2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徵收10%的關稅。同一天內,中國發佈《關於中美經貿摩擦的事實與中方立場》白皮書,闡述了中國關於中美經貿摩擦的八大立場、提出十三個權威論斷,並宣佈將對600億美元美國商品徵收5%到10%的關稅。貿易戰的進一步升級令此前雙方的談判計畫再一次停滯。
關於中美貿易戰的發展,似乎強硬派在決策層佔據了上風,他們的如意算盤是這樣打的,中國經濟目前正處在危機時刻,貿易戰升級將成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貿易戰持續升溫會嚴重拉低中國的經濟增長,而當中國的經濟增長下滑後,將不再能支撐中國目前整體的債務水準,進而令市場喪失信心,令人民幣承受壓力,最終導致中國經濟的衰退並向美國做出讓步。
但中國經濟是否真的脆弱到了會被貿易戰拖垮?針對美國鷹派的如意算盤,中國也做出了分析和回應。在國新辦發佈會上,國家發改委副主任連維良指出,雖然美國進一步加征關稅會對中國經濟帶來一些直接和間接的影響,但風險總體可控,中國完全有能力通過擴大內需促進高品質發展來對沖影響,具體來自三個方面:一是中國經濟整體有韌性,二是內需有潛力,三是市場主體競爭力在不斷增強。
首先,中國經濟韌性和彈性較強,實際承受能力並不像外界預估的那麼脆弱。統計資料顯示,2017年中國經濟總量為12.7萬億美元,其中對外出口2.26萬億美元,2000億美元在中國出口總量當中占到8.8%。而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加工貿易,在應對貿易戰時一些加工貿易產品不僅不會成為經濟增長的拖累,甚至可能成為貿易戰反擊的重要武器。比如一些在美國製造業供應鏈上對中國有巨大依賴的零部件、中間材料和設備。據CNN報導,數千家企業已要求美國政府將某些產品排除在關稅清單之外,聲稱它們無法在中國以外找到供應所需產品的供應商。這些在美國稅單中被主動排除的產品,有不少在中國的附加價值並不高,但卻是美國高附加價值製造的基礎,當中國針對這些產品進行限制時,不僅可以有效反制美國,同時這些零部件、中間材料和設備又可以有效供應中國製造和中國市場。實際上,中國經濟增長正在由追求速度向追求品質轉變,這意味著中國政府已經做好了經濟增速適當放緩,經濟下行壓力逐漸加大的準備,在這樣的一個時間點裡,內需消費才是未來經濟增長的核心動能,進出口貿易早已不再是決定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中國經濟承受衝擊的韌性和彈性都要遠超以往。
其二,中國經濟有足夠的潛力和空間,內需消費遠遠沒有發揮出其應有的實力和貢獻。中國有接近14億的人口,年人均國民收入近9000美元,而且收入結構調整和消費升級的趨勢十分明顯,中國的內需消費市場潛力十分巨大。同時,中國的區域發展還很不平衡,東西部發展水準相差懸殊,這意味著區域性投資發展的空間和潛力也依然存在。這些都是中國經濟應對外界不確定因素的有利之處。而從實際情況來看,中國目前也確實很好地應對了已經在進行中的貿易戰。統計局資料顯示,自美國第一輪500億美元加征關稅以來,8月中國的工業增加值和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依然保持著同比和環比的雙重增長,社會用電量也保持了穩定的增長,這說明中國很好地處理和消化著貿易戰對中國經濟帶來的直接和間接影響。
第三,貿易戰也為中國的不少企業帶來了接受市場考驗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市場主體的競爭力也會不斷提升。貿易戰為進出囗企業帶來的困難。倒逼這些企業在應對外需下降的過程中不斷增強適應市場的能力,開拓市場的能力和科技創新的能力,市場化的優勝劣汰一定程度上為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帶來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實際上,除了上述三點之外,中國應對貿易戰升級的底氣還有一點,作為官方發言人不方便表達,但在這裡也一併提出。那就是中國政府對經濟具有較高的干預能力。中國作為一個尚未完全市場化的經濟體,政府行為具有極高的主動權和決策權,尤其是當國家經濟的穩定受到威脅時,政府可以直接採取極端手段或應急手段進行處置。相比西方發達國家動輒數月的繁複流程,中國的危機處理方式明顯高效得多。這也是中國經濟例外論的一個核心前提,那就是當國家經濟穩定受到威脅時,可以強制使用極端工具。當然,這僅限於非常時期對非常事件的特別處理,政府的過度干預不僅會加劇道德風險,而且不利於經濟的長期發展和市場效率的提高。不過就眼下來說,這大大加強了中國對貿易戰的應對能力和風險防控能力,英國《金融時報》就曾指出,在中國政府幫助下,中國企業應該承受得起短期痛苦。中國政府也已表示,將採取措施支援民營企業,幫助它們渡過難關。
因此,整體來看,貿易戰的持續和加劇雖然一定會對中國經濟帶來一些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但從總體來看,中國應對貿易戰的底氣依然充足,風險整體可控,不必過分擔憂。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