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發佈報告稱,中國在融入世界經濟的歷程中取得長足發展,並已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貿易大國,世界對中國經濟的依存度有所上升,表明中國作為消費市場、供應方和資本提供方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同時,中國與世界融合的進程仍有深化空間,這也意味著巨大的機遇。
的確,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和經濟結構轉型取得階段性成果,中國融入世界經濟的進程已經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一方面中國對世界經濟的依存度有所下降,另一方面世界經濟對中國的依存度有所上升。中國自身的經濟增長和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已經得到廣泛的肯定和認可。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中國憑藉人口紅利帶來的低勞動力成本優勢發展出了規模巨大的低端製造業,被冠以世界工廠之名。高度依賴外需的進出口貿易也成為了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最舉足輕重的一部分,這決定了在過去的很長時間裡,中國的經濟增長對外部經濟環境的依存度極高。但隨著中國不斷深化改革,調整經濟結構,從簡單粗暴的追求經濟增長速度開始向追求經濟增長品質轉變,中國開始逐漸轉向以內需和高新技術為核心的經濟增長新引擎。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院最新編制的中國—世界經濟依存度指數顯示,在貿易、科技和資本3個重點維度上,中國對世界經濟的依存度有所降低,這表明中國經濟轉型已經初見成效,開始加速向以內需驅動為主的增長模式變化。
除了中國對世界經濟環境的依賴度有所下降外,隨著中國內生增長動力的不斷增強,中國開始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貢獻者,世界經濟對中國的依存度有所上升。麥肯錫的研究報告中指出,2000年—2017年,世界對中國經濟的綜合依存度指數從0.4逐步增長到1.2。中國貢獻了全球製造業總產出的35%。報告援引世界銀行的數據稱,2010年—2017年,中國貢獻了31%的全球家庭消費增長額。另外,在汽車、酒類、手機等許多品類中,中國都是全球第一大市場,消費額約占全球消費總額的30%。中國在2015年—2017年間是世界第二大FDI目的地國和來源國,其中地理位置鄰近中國、資源貿易占比較高,並且參與跨境資本流動的國家對中國經濟的依存度最高。由於中國經濟體量極為龐大,全球幾乎所有行業都在一定程度上依存於中國,在被考察的20個行業中,中國有17個行業的消費份額在全球總消費中占比超過20%。此外,中國在全球服務消費中的占比也在上升。
其實,回看中國經濟逐漸融入世界經濟的進程,脈絡十分清晰,其中也透露出一種互聯互通的必然性。在改革開放的前中期,中國通過人口紅利和地域經濟發展的差異,接受吸收了來自於全世界的產業轉移,並且分別在東、中、西部地區形成了差異化的產業集群,以世界工廠這個並不算褒義,但卻十分形象的身份開始在世界舞臺中嶄露頭角。近些年來,以及在不遠的未來,中國人口紅利開始逐漸消退,但伴隨著經濟高速發展接踵而至的,是國人收入水準的提升和對生活品質的更高追求,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取代簡單粗暴的加工和代工,成為了拉動經濟高品質增長的新動力,而在這一階段,中國龐大而多元化的消費需求不僅能夠帶動內需市場,同時也形成了對海外消費的需求,進一步加強了中國與國際市場的聯繫,增強了中國在國際市場中的影響力。再往遠一些來看,在5到10年以後,內需消費仍將會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核心動能之一,與此同時,科技創新領域經過一段時間的積澱後,將會展現出強大的爆發力,與內需消費共同扛起中國經濟增長的大旗,繼續為中國經濟增長增添新的動力。到時不僅是高鐵、移動支付、5G等中國已經具備一定優勢的領域,相信會有更多的中國企業在科技創新領域走出自己的道路,令中國科技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進一步提高。
仰望星空,也需要腳踏實地,儘管全球經濟對中國的依存度不斷提高,但與美國等發達經濟體相比,中國在國際市場上的話語權和定價權還是較弱的。中美貿易摩擦就給中國很好地上了一課。雖然中外各方均表態貿易戰會引來兩敗俱傷,但明眼人看得清楚,在全球經濟體系中,中國依然是處於相對弱勢的地位,自主創新和核心智慧財產權還是中國目前的主要短板。即便中國在汽車、手機等產品中都擁有全球第一大市場,消費額約占全球消費總額的30%,但由於自主創新能力不夠,無法掌握關鍵技術,在這些領域的市場中也並沒有太多話語權。因此,對於中國經濟與全球經濟的關係,既要肯定中國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愈發重要,但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經濟發展程度還遠未達到發達經濟體的水準,中國的自強之路仍然漫長,與世界融合也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