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8日 香港經濟日報《神州華評》
2月18日,市場期待已久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公佈。綱要內容主要包括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緊密合作共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共建粵港澳合作發展平臺等重要政策範疇。規劃綱要的出臺不僅標誌著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一個整體,進入了更加快速的發展階段,同時也意味著人民幣國際化將憑藉這個平臺邁上一個新的臺階。而對於香港而言,規劃綱要的出臺還有著特殊的意義,那就是香港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定位將發生根本的轉變,從曾經的“超級連絡人”這樣一個局外人的身份,轉變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積極帶動者和直接參與者。
從中國經濟發展戰略來看,粵港澳大灣區的概念並不能算是一個太新鮮的事物,早在2003年6月,內地與香港就簽署了《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粵港澳聯動發展的框架就已經有所體現,而此次規劃綱要的出臺可能更像是CEPA的全面升級版,對於眼下的中國而言,具有更加重大的意義。
近兩年來,中國的經濟增長開始明顯放緩,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的逐漸突出以及經濟結構發生調整,人口紅利正在消退,傳統依靠投資和貿易拉動的經濟增長模式也在逐漸失去一直以來的效率。而中國為了進一步穩定經濟增長,除了依靠內需消費來拉動外,還需要一到兩個新的經濟增長極,為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尋找方向,帶動中國經濟轉型的進一步深化。而大灣區概念的全面推行就起到了這樣一個作用。
而在整個大灣區的建設規劃中,長板理論的應用顯得尤其重要,對於香港而言,發揮其自身的制度和環境優勢,避開實體產業薄弱的劣勢,就是香港在大灣區建設中的重要方向。提到香港,就不得不提到其發達的現代服務業,而提到現代服務業,金融行業一定是第一個被想到的。這也是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一直以來扮演中國與世界“超級連絡人”角色的最大優勢所在。投資環境自由、市場制度完善是香港受到世界各地投資者青睞的主要原因,也是國際資本市場對接中國資本市場的重要視窗和通道,自滬港通以來,兩地越來越多的金融市場互聯互通都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而隨著全球跨境資產配置需求的與日俱增和大灣區跨境投資管道的日漸通暢,未來香港更加全面的投資方式和更加多樣化的投資目標將會在境內外資產配置和資產管理市場佔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一直以來,股票、基金、債券等傳統的投資品類都是最受市場接受的投資方式,但隨著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多元化資產配置成為了資本市場的新趨勢,這些傳統而單一的投資方式已經越來越難以滿足市場的需求,而以藝術品和名酒等收藏品為代表的實物資產作為資產配置的另類類別,開始快速崛起,在資產配置領域中吸引到了越來越多的目光。
俗語有雲,亂世買黃金,盛世買古董。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向好,收藏品市場曾經掀起了幾輪高潮,收藏品投資市場也隨之興起,吸引了大量的投資者將其作為資產配置的手段之一參與其中。但一放就亂、一抓就死的所謂“中國特色”再度於中國上演,以郵票、錢幣和藝術品市場為代表的收藏品交易參與門檻低、交易便捷而在市場需求的快速增長中呈現出野蠻生長的趨勢,而在監管部門強勢介入,中央清理整頓市場的強監管環境下,又直接陷入了發展停滯的寒冬期,市場流通性漸失,藏品價格屢創新低。而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的落地,跨境資產配置逐漸成為可能,香港開放包容的氛圍和健全的監管制度以及更具深度和廣度的市場參與者群體為收藏品市場邁上正軌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不少先知先覺的收藏品交易市場都重新建基於香港,尋求更加穩定、健康、可持續的發展。而香港也確實為收藏品市場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在拍賣這個傳統行業之外,逐漸形成了收藏品交易這樣一個全新的流通領域。
有了穩定而健康的發展環境,在中國整體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大背景下,境外收藏品市場的氣氛與境內的市場寒冬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近日,在A股回暖的刺激下,境外收藏品市場更是迎來了一波小陽春。從主營郵票和錢幣交易的中國國際文化產權交易所處得到的資料顯示,該交易市場上周(2月18日至2月23日)單日平均成交額為3.5億港元,遠超歷史平均水準的日均1億港元,上周漲幅前十名的藏品收益則介乎77%至22%之間,收益十分可觀。實際上,如果將市場的週期放長來看,雖然境外收藏品市場在近幾年來取得了快速的發展,但整個行業依然處在發展初期,而藏品市場的整體估值與歷史高位相比也還處在較低的水準。作為資產配置的另類管道,境外的收藏品交易市場值得關注。
自全球經濟復蘇以來,各國或多或少都採取了貨幣寬鬆政策,筆者一直強調“新經濟常態下,市場最不缺的是錢,最缺的是能流通的實物資產”這一觀點,而郵票、錢幣和藝術品這類收藏品正是“能流通的實物資產”的典型代表。
Komen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