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立科創板做為中國資本市場2019年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備受市場的期待和關注。而隨著科創板開閘的臨近,各路基金已經開始搶道先行。4月26日,首批7只科創基金陸續開始銷售,市場反應十分火爆,由於上交所對投資者參與科創板設立了50萬資金和兩年投資經驗的准入門檻,這將接近80%的資金規模較小的散戶拒之門外,這也無形中助推了科創基金的萬人空巷。根據4月29日的認購資料顯示,截止下午3點,華夏首募規模140億、匯添富100億、南方110億、富國85億、嘉實100億。截至下午5時的不完全統計,6只科創基金總募集規模已經超900億元,再加上4月26日易方達科技創新混合募集的100億,首批7只科創基金的首募規模已經超過1000億元,而這還不是最終的資料。預計到截止認購時,首批7只科創板基金的首募規模還將進一步攀升。
從科創基金的火爆不難看出市場對科創板的期待,這種期待不僅包含了對科創板長期增長的期待,同時也包含了對新制度和新模式的期待,那麼科創板究竟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出改進,才能符合市場預期,引導中國資本市場更加健康穩定的發展呢?
首先是要扭轉市場追求快速變現的心態,真正秉承科創兩字,令科技創新型企業不忘初心,保留持續創新的動力和能力。企業上市的核心功能是對接投融資需求,一方面為尋求財富增長的投資者提供優質的具有長期增長潛力的投資標的,另一方面為尋求持續發展的企業提供公開透明便捷高效的融資管道。但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上市進入資本市場,市場的氛圍開始發生變化。企業上市為創業者帶來了巨大的財富增長,IPO也被稱為是造富工廠,這令不少企業家產生了浮躁情緒,上市成為了快速變現的代名詞,當創業者抱著快速變現的心態尋求企業上市時,勢必影響到企業的長期經營和可持續發展。而科創板試點採用的註冊制和市場化的定價機制,要求企業必須擁有說服市場的能力和潛力,這有助於創業者回歸本心,減輕或拋棄快速變現的心態,重新回到以科技創新為本的正確道路上來。
其次,是多維度對企業價值進行評判,不再以財務指標作為評定企業價值的唯一標準,從而更好地保護真正的科創企業。目前科創板設立了幾套上市標準,已經比創業板上市標準更具有包容性。不再僅僅通過企業的盈利指標來作為衡量企業是否符合上市要求的唯一標準,而是增加了未來現金流折現等方式。但同時,為更好地服務和監督管理創新型企業,科創板仍需進一步豐富、完善上市標準,以符合更加多樣化的企業形態和商業模式。未來的科創板上市企業必然是在各自領域中都擁有獨特優勢的企業群體,同時也必然是一個非標準化的企業群體,這就需要科創板既能有相對標準化的評判標準去界定上市企業的經營健康狀況,又能有更具包容性的評判體系去判斷上市企業未來的發展潛力,只有建立一套完整的鼓勵創新的體系,才能實現既考慮短期投資效益又考慮長期競爭能力的高效的投融資平臺。
再次,是告別行政審批和行政定價,真正由市場主導實現市場定價。一直以來,中國資本市場中IPO定價限制過多是A股上市制度的弊端之一。對定價的引導過強,使得A股上市公司的IPO定價過於死板,再加上IPO堰塞湖帶來的新股稀缺性,中國資本市場中長期存在打新必賺的怪相。而如果按照自由市場定價的原則,IPO定價本應是一個雙向詢價和溝通的過程,一方是發行主體和仲介,另一方是機構投資者,雙方在進行充分溝通後,確定發行價格和投資需求以及未來預期之間的關係,匯總後得出最終的發行價格。而不少以投行、券商為代表的仲介機構紛紛表示在科創板的試點模式下,仲介機構相較以往準備文件、跑批文等近似跑腿的角色,將會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無論是詢價、定價還是上市後價格管理,仲介機構都將在市場化定價中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真正以專業機構的身份,參與到科創板的業務中來,這也是科創板徹底告別新股上市審批制的標誌之一。
實際上,在科創板之前,中國已經設立了中小板、創業板和新三板,目的都是為了支援鼓勵科技創新型企業的快速健康發展,但最終結果只能算是差強人意。中小板和創業板由於沒有脫離以財務資料作為唯一上市標準的原因,運行狀況與主機板區別不大,科創型企業很難在眾多財務狀況良好的成熟企業之中脫穎而出。而新三板則由於較高的參與門檻和較低的關注度及流動性而略顯雞肋,其中新三板上市企業除極少數個體外,大多都處於無人問津的狀態。此次科創板的設立則直接從制度和模式上顛覆了傳統,採用市場定價的方式來引導資本市場為科創企業服務,真正將鼓勵創新、支援創新落到實處。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