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舍遠取近 擁抱大灣區(2019年6月13日)


近期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熱度逐漸升溫,粵港兩地的互動也越來越多。5月8日至9日,筆者有幸代表香港國際經貿合作協會,參加了由廣東省商務廳組織的粵港澳商會灣區考察團,繼4月份拜訪廣州後,再度赴廣州、中山及珠海三地進行考察學習。


此次的考察活動並不以會議座談為主,而是著重實地考察,強調眼見為實。兩天的行程裡,考察團先後參觀拜訪了南沙香江國際科創中心獨角獸牧場、南沙科技孵化載體、科技人工智慧展廳、南沙明珠灣展覽館、廣東醫谷產業園區、中山翠享新區規劃館、哈工大機器人公司、深中通道規劃館、橫琴新區展示廳、澳門青年創業谷、跨境說電商及香洲埠文化院等地。通過親身感受,讓考察團的成員們對廣東省的兩個自貿區以及中山市的未來規劃有了更加透徹的理解和更加深刻的印象。南沙、橫琴自貿區和中山市作為廣東參與大灣區建設的橋頭堡,在高新技術產業、金融服務領域以及政策創新等層面都有了長遠的規劃和不同的定位,這也令筆者對香港如何更好地融入大灣區經濟發展建設有了進一步的思考。


從三個地區不同的優勢和定位來看,南沙自貿區選擇以大宗商品交易及金融交易平臺作為兩大重點發展領域。南沙同時受惠于大灣區和自貿區的雙重政策紅利,再加上地理位置優勢,令其成為天然的運輸樞紐,廣州更是廣東的政治經濟中心,這些使得南沙在金融服務和大宗商品交易領域優勢明顯。眼下,南沙自貿區正銳意打造集電子交易、支付結算、期貨交割、倉儲物流、融資服務、資訊服務等多功能於一體的國際大宗商品交易服務平臺,正積極推進塑膠、鋼材、有色金屬、木材、凍品、水果、航運及航運衍生品等多個品種交易市場的搭建。此外,廣州商品清算中心股份有限公司也已成立,專注于為大宗商品交易提供相關的金融服務和金融業務拓展。筆者此前曾暢想“灣區商品交易:香港買賣廣州交割”的模式,眼下看來這一模式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理論和現實基礎,若能進一步試點和驗證,將有可能為香港和廣州同時增加一個發展金融服務業的全新抓手。


中山則以加工製造和灣區軸心做為核心優勢。此次親赴中山,才對中山有了更加直觀和深刻的認識,作為一座人口只有325萬的中型城市,中山卻有38個國家級產業基地,4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和18個省級科技專業鎮,人均GDP超過10萬元人民幣。中山製造的燈飾、五金、紅木、燃氣具、紡織品等產品不僅在中國家喻戶曉,甚至在全球範圍內也是人盡皆知。而與此同時,中山更是連結大灣區內各個城市地區的軸心城市。2002年開始規劃的深中通道將於2024年建成,這條建造成本高達446.9億元人民幣的連結中山與深圳的跨江通道落成後,可將深圳至中山的車程由原先的4小時大幅縮短至20分鐘,自此中山將成為距離深圳最近的城市。同時,2019年底,新中山港客運碼頭將會投入使用,從中山到香港的傳承也將進一步縮短,最快只需50分鐘即可直達香港。屆時,中山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軸心城市,60分鐘內將可抵達灣區內各大重要城市地區,位置優勢不言而喻。


珠海橫琴自貿區同樣兼具自貿區和大灣區的雙重政策優勢,但與廣州南沙不同的地方在於,橫琴更加偏重政策創新和引資環境的建設。橫琴自貿區成立以來,一直在政策創新方面大膽嘗試,致力於為招商引資打造更加適宜的政策環境,目前也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橫琴已經推行的改革措施中,有6項改革創新案例入選廣東自貿區首批17項制度創新案例;有37項改革創新措施成為廣東省66項可複製推廣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舉個簡單的例子來感受一下橫琴的創新之舉,在橫琴的諸多管理辦法中,有一項名為《橫琴與香港、澳門差異化市場輕微違法經營行為責任清單》的檔,專門用於總結、整理和規範因粵港澳地區市場行為和市場習慣不同而產生的分歧。


學習考察活動結束後,筆者再度回看香港在大灣區建設中的定位和角色,發現港人北上尋求發展時,除了出於方便考慮而選擇深圳之外,更多選擇上海和北京。誠然,上海和北京作為中國的經濟、政治中心,確實有著更好的發展機會和更大的發展空間。但今時今日,隨著廣東省金融行業的迅猛發展和大灣區建設規劃的正式落地,未來港人北上時,可能無需再捨近求遠,粵港澳大灣區可能會成為更加便捷更加高效的選擇,相信在廣東地區經濟基礎逐漸夯實,政策支持不斷落實的大環境下,粵港澳大灣區將會機遇處處。

Hozzászólások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