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重拾包容與創新 重展輝煌新一頁(2019年8月29日)


8月初時,筆者應香港證券及投資學會之邀,帶團考察創新之城杭州,短短3日的考察之旅,感觸頗深,回想杭州的欣欣向榮,再看香港的百病纏身,令人百般滋味在心頭。


曾經的杭州,以西湖、靈隱寺和雷峰塔聞名天下,風景宜人,是中國著名的旅遊之都。如今的杭州,GDP達到1.35萬億元人民幣,擁有180多家上市公司,培育出了阿裡巴巴、網易、吉利、海康威視這些全球知名企業,成為中國的創新之都。在這巨大的轉變背後,杭州政府和企業究竟付出了怎樣的努力,如何一步步走向成功?筆者以為可以歸納為三點。


第一是環境,這個環境不僅是指宜居宜業的自然環境,更指的是創業經營的環境,尤其是杭州依託優勢企業形成的獨特城市生態,成為了吸引高端人才的重要優勢。以阿裡系、浙商系、海歸系、浙大系為代表的創業“新四軍”,為杭州企業成長壯大提供了創新驅動力。杭州的濱江區聚集了大量的互聯網龍頭企業和世界五百強企業,但這樣的產業聚集不僅沒有擠壓初創企業和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反而吸引和培育出了更多的專業人才,讓產業區內的所有企業都能從中受益。有一組非常有趣的資料足以說明問題。阿裡員工的編號已經到了二十多萬,但實際上目前在職的阿裡員工只有11萬,這意味著至少有一半曾經在阿裡工作的專業人才,進入了其他公司工作,而這些人中的大多數都留在了杭州。這種獨特的人才流動和企業之間親密的競合關係,是杭州能夠成為眾多優秀創新型企業溫床的關鍵之一。


第二是態度,這個態度是指從政府到企業對創新的一種包容和肯定。政府對企業的包容在於允許試錯,並在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之間找到結合點,在給予企業最大限度自由和發揮空間的同時,給予恰到好處的支持和幫助。有創業者表示,“最好的政府,就是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但是當企業在逆境和受挫時,政府能夠適時施以援手,杭州政府就是這樣做的。”同時,這種包容和肯定的態度也體現在企業經營者身上。創新產業不必多說,在杭州,就連傳統產業也對創新抱持著極大的熱情和好奇,從橡膠生產企業到機車製造企業都是如此。創業32年的娃哈哈創始人宗慶後就曾公開表示,“我不反對互聯網,也不反對數位經濟,數位經濟是一種技術,能幫我們實體經濟提高生產技術和管理水準,那我們就要主動擁抱它,不讓自己落後。”從政府到企業對於創新的包容和支援,是杭州能夠完成華麗轉身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第三是融入,杭州真正身體力行將創新和數位化這個名片融入了自己的城市之中,不僅在政府和企業,更在城市的治理和管理上。杭州依託大資料和雲計算,為城市構建了一個數字大腦,這個大腦能知道城市有多少條道路、同一時間有多少車輛在上面通行、乃至每個路口的紅綠燈是幾秒鐘變換一次顏色。城市大腦目前已歸集700多億條資料、推出37個應用場景,未來還將推進11個應用場景,拓展城市大腦在各領域的應用。“城市大腦簡單來說,就是讓城市學會思考,讓生活更加美好,將杭州打造成為全國數字經濟第一城。”


說完杭州,再說回香港,包容和創新曾經一直是香港的名片,但不知從何時起,香港正在失去這些曾經令港人引以為豪的標籤,失去標籤的同時,也意味著香港正在失去曾經的優勢。誠然,中國內地至今依然沒有任何一個城市能夠比肩香港的國際化程度和自由開放程度,但正是香港曾經的包容和創新,才形成了如今這些獨有的優勢。一旦香港開始故步自封,沉醉于曾經的輝煌,那麼相信隨著中國內地的持續發展和不斷開放,香港終將泯然眾人,不再是最耀眼的那顆東方之珠。


2017年廣州GDP超過香港,2018年深圳GDP超過香港,2018年杭州GDP約為1.5萬億港幣,香港GDP為2.85萬億港幣。時不我待,猶記得不久前還有香港媒體大肆鼓吹信用卡體系之優於移動支付,將微信支付、支付寶等先進、便捷的互聯網創新技術冠以信用缺失之名。作為一名港人,筆者對這種論調深感無地自容,如果香港繼續原地踏步,甚至對創新嗤之以鼻,杭州超越香港也為時不遠矣。


三人行必有我師,杭州的創新之路頗有可以借鑒之處,若想重現亞洲四小龍時的輝煌,香港首先要重拾包容和創新這兩張名片,同時也要展現出改革的決心和魄力,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無論是社會還是個人,都應當用更加寬廣的胸懷去接納和包容新的事物,為創新提供土壤,為創新解繩鬆綁,令香港重新變為創新的沃土和溫床。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期望香港各界,發揮各自優勢,調動各方資源,以包容之心,勇敢邁出第一步,重現那個我們熟悉的丶一直引以為傲的香港。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