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已經來到,每年到了這個辭舊迎新的時候,新年經濟展望都是避不開的一個話題。在不久前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穩增長再度成為了核心詞,這也就意味著2020年裡,中國經濟增長仍將以保持中高速增長為主要目標,綜合各方的預測,增速仍將在6%左右。那麼在新的經濟常態下,告別了傳統意義上的三駕馬車之後,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來自何處呢?筆者以為核心動力將來自改革。
首先,改革紅利將來自外部壓力的倒逼。這主要是指中美貿易摩擦對中國帶來的警示和衝擊,將會倒逼中國加速開放,帶來全新的增長動力。自改革開放以來,雖然中國的經濟通過開放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實際上還是處於相對封閉和獨立的經濟環境中,這也是在改革開放之初中國能夠保持高速經濟增長的重要基礎之一,高額的貿易順差則是另一個重要因素。而隨著投資拉動的邊際效益遞減,進出口失衡帶來的國際貿易關係的惡化,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逐漸開始進入瓶頸期。中央也早已認識到這些問題,深化改革開放成為了近些年來最常聽到的一個關鍵字。實際上中國的開放程度早已在不知不覺中不斷升級,最近的5年裡,中國平均每年出口增長6%,而進口增長則維持在超過10%的水準,擴大進口是開放程度提高的直接體現。而提高開放程度則是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中國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為了避免受到外界干擾,維持相對獨立的經濟體系,在國際市場中更多是去適應外國的遊戲規則,而隨著更加全面的開放,中國開始更多地參與到國際遊戲規則的制定中去,具備了一定的話語權和議價能力。開放能夠更好地發揮長板效應,用更加專業的經濟術語來說就是發揮比較優勢,從而通過規模效應全面提升生產效率並降低生產成本。同時,開放也能更好地實現走出去和引進來的目標,將中國的優勢產業和領先技術更好地向國際輸出,同時也能引入更加先進的技術和稀缺的資源。所以說,雖然中美貿易摩擦對中國帶來了不小的衝擊,但如果能夠更好地倒逼中國加速開放進程,反而會為中國經濟增長帶來新的動力。
其次,從內部來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會進入改革紅利期。從本質上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個基礎性制度的改革,是體制機制的改革,這也是為什麼在改革初期會經歷結構調整的陣痛,但當改革開始見到成效時,其所能帶來的改革紅利對於經濟增長也將是非常重要的助力。推動供給側改革的初衷是為了解決有效供給與有效需求的失衡,順應國民消費需求從生存型消費向發展型消費轉變,也就是滿足所謂的“消費升級”需求。供給側改革對於經濟增長的作用,一方面體現在根據消費結構的變化趨勢進行產業結構優化調整,這有助於加快推動產品技術創新和研發力度,滿足各類消費群體的產品和服務需求,解決供求不匹配對居民消費需求增長的抑制問題,從而更好地令消費引領經濟增長。另一方面體現在促進消費品提質升級,充分發揮消費對生產的引領作用。通過需求導向的生產模式及時將消費端的需求變化傳導給生產端,提高生產效率和經濟增長品質。協力廠商面體現在對社會氛圍的影響,消費升級本質上是需求端對更高品質商品和服務的需求,供給側改革的逐步推進有助於加快自主品牌建設和培養工匠精神,這也符合中國經濟增長從量到質的轉變,會對經濟發展帶來良性的促進作用。
總體而言,2020年中國穩增長的目標堅定,內外部環境也有利於經濟增長穩中求進的態勢,無論是進一步開放市場還是繼續鞏固供給側改革,都能通過改革的力量為中國的經濟增長帶來更強的動能。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