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美貿易衝突將是新常態(2020年1月16日)


當地時間1月13日(北京時間14日晨),美國財政部在其官網頒佈了《美國財政部關於美國主要交易夥伴宏觀經濟和外匯政策的半年度報告》,公告取消對中國匯率操縱國的認定。當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調升88個基點,報6.9263。同日在岸、離岸人民幣對美元雙雙大漲,其中在岸人民幣對美元報6.8942,較上一交易日漲348點,創2019年8月1日以來新高;離岸人民幣漲315點,報6.8923。


在中美雙方即將達成第一階段貿易協定之際,中國的匯率操縱國標籤被移除。這實際預示著在,特朗普政權開始尋求暫時擱置中美貿易戰,中美雙方達成階段性和解。在現階段下,雙方哪怕是暫時的緩和,對雙方都是有利而無害的。於美國而言,特朗普即將面臨2020年大選,以及正在應對彈劾,在各方壓力之下,以階段性勝利者的姿態應對國內的問題符合其既得利益。與中國而言,雖然從表面看美方以較少妥協換取中方更多的承諾和讓步,但結合中國自身情況來看,實際上是中國降低了與美國經濟全面脫鉤的風險,避免了貿易摩擦在中國經濟下行壓力未能明顯緩解的當下,進一步衝擊中國經濟的風險。


具體來看,第一階段貿易協定的達成,中國在短期內贏得了相對穩定的外部發展環境,出口環境好轉,有利於緩解經濟下行壓力,穩定市場預期。同時,增加進口符合消費升級的大方向,也有助於滿足中國對於先進技術和關鍵零部件的需求。從中長期來看,保護智慧財產權有利於鼓勵創新,營造公平競爭環境。提高開放程度有助於鼓勵企業吸收西方的先進經驗,倒逼企業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促進市場的優勝劣汰。


這是從積極的一面去看,如果用更加審慎的態度來看,第一階段貿易協定的達成雖然可以視為階段性的利好,但對於中國而言,貿易衝突階段性的緩和只是給了雙方一些調整的時間,本質問題並未得到解決。美國的小小讓步絕不表明美方認輸或服軟,而中國通過承諾對美大規模採購以及延緩結構性改革也並不意味著中國取得了什麼勝利。


從本質來看,美國目前仍處在“不敗”的位置上,減免部分關稅換來了大量的農產品購買,有效降低了貿易逆差;同時在高新技術輸出和限制中國企業在美發展等方面仍然牢牢掌握著主動權,並未有太多實質性的放寬。而與此同時,中國的採購承諾在給自身增加了不小負擔的同時,也給未來的潛在的貿易摩擦埋下了新的隱患。延緩結構性改革也不符合中國自身中長期發展的需要,這將進一步減慢中國與國際市場接軌的速度並制約中國與全球市場的普遍化的經貿關係。


市場中有觀點認為,中美貿易戰將是一場持久戰,以結果而論,很可能如此,因為中美之間長期的經濟角力已經開始顯現端倪,在這場角力中,存在著大量的不確定性,再加上雙方的意識形態和經濟發展模式存在著根本的差異性,很難簡單達成一致。但以過程論,中美貿易戰拖得越久,對中國造成的直接或間接影響就越大,這不僅會對中國經濟的短期發展帶來負面影響,甚至有可能導致中美經濟脫鉤而影響中國整體開放程度和長期發展速度。所以對於中國而言,在保障自身核心利益的前提下,應該結合自身對外開放的思路和步伐,加快推進經濟的結構性改革,以迎合國際市場的框架和規則,爭取儘早化解中美貿易衝突。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