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國芯片業 突破需自強(2020年9月9日)


隨着美國大選的臨近,特朗普政府進一步不遺餘力地對中國進行施壓和制裁,試圖通過更加極端的對華政策獲得部分陣營的選票。路透社9月4日援引美國國防部一名官員消息稱,特朗普政府正考慮,是否將中國頂級芯片製造商中芯國際(00981)列入「貿易黑名單」。路透社稱,美國正加大打擊中企的力度。中芯國際可能被列入實體清單,是繼華為之後,中國芯片領域龍頭企業,又一次遭到美國的封殺和制裁。

芯片無疑是近期熱度最高的一個詞,早在兩年前中興通訊(00763),險些暴斃於美國芯片斷供之時,中國社會就早已開始普遍認識到芯片的重要性。而在華為、中芯之後,芯片無論是在社會大眾還是在國家政府的層面,都被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在這樣的社會環境和輿論環境之下,全力支持「中國芯」的同時,也要慎防市場的魚龍混雜和亂象叢生。

俗話說,好鋼要用在刀刃上,無論是政府也好,企業也好,盲目投入的結果很可能是人財兩空,只有對芯片行業有個基本的認識,才能了解到中國芯片行業的瓶頸在哪裏,才能更有針對性地支援「中國芯」。

中國芯片弱在製造環節

從根本上來說,中國芯片行業當前的現狀,缺少的不是研發設計能力,而是在生產製造環節,包括生產芯片的工藝和技術有很大欠缺和不足。簡而言之,我們可以設計,但短期內沒有辦法生產出來品質最好,或者不能生產,這是問題的核心。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近期在談及芯片時就表示,華為具備芯片設計的自研能力,但不具備生產能力,所以一直以來都由台積電等廠商代工。而在芯片生產領域的獨苗中芯國際,也正陷入美國制裁的窘境,不同於華為業務的相對多元化,中芯國際實際承擔的是代工廠的角色,其生產芯片所需的設備、技術和材料大多依賴美國以及美國相關的替代企業提供。這使得中芯國際,雖然是中國大陸最先進的晶圓代工企業,但在芯片製造領域依然沒有話語權,一旦被列入實體清單,其核心業務將受到毁滅性的打擊。

當然,客觀來看,對於中國芯片行業,我們也無法求全責備,在供應鏈全球化的今天,芯片行業經歷了長時間的發展和競爭,各個國家和企業都在踐行長板效應,強化自身的比較優勢,即便強如光刻機霸主的ASML,也涉及了四十多個國家的設計和參與。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中國試圖在短時間內能夠擁有完整的科技研發生產製造能力,是很難實現的。一是芯片產業基礎薄弱,尤其是生產製造環節,與其他國家相比還有明顯的差距;二是芯片生態鏈同樣欠缺,這導致芯片的提速發展某種程度上處於空中樓閣;三是中國的半導體的自主研發能力欠缺,能夠真正推動行業發展的企業數來數去就只有那麼一兩家。

務必培養留住芯片人才

筆者以為,中國芯片行業眼下的當務之急,反而是不能過度急躁,芯片行業是人才、技術、環境、資本的長期積累,社會和政府的高度重視是重要的,但還是那句話,好鋼要用在刀刃上,光靠簡單粗暴的資金和政策扶持是遠遠不夠的。一方面要注重人才環境的改善,培養和留住芯片人才,確保高端人才願意在行業內,在境內發展。另一方面要注重企業環境的改善,為芯片領域的國內企業提供更好的生存環境,目前IC設計大廠為了追求性能提升,大都會選擇更好的EDA工具,或者生產工藝更高的晶圓製造代工廠。這使得國內的企業不僅營收堪憂,更無法在自身產品上得到正向回饋,在用工藝以及工藝結合上就很難得到根本性的技術突破。

芯片行業作為典型的高新技術產業,並不同於一般的工業,是重投資,緩見效的行業,這本身就與中國長期以來賺快錢的投資風格相悖。投入大,產出少,導致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芯片行業陷於想蹭熱度賺錢,又怕錢真的被拿來研究芯片的窘境。西方先進國家在芯片領域的優勢實在太強大,砸下去千億萬億花費數十年,能不能研究出來是個問號,研究出來性能是個問號,成本又是個問號,市場買不買單還是個問號。這使得真正致力於芯片行業的企業和資本少之又少。在未來行業的發展中,只有戒驕戒躁,潛下心來搞研究才能真正改變中國芯片行業的前途。

在文章的最後,還是要為華為點讚,華為無疑是中國在全球影響力最大、技術能力最強的中國企業。美國制裁華為的根本原因,其實就在於華為在一些技術和功能上已經超越美國,成為事實上的行業領軍者。而中國的芯片行業決不能僅僅依靠華為一家企業,只有更多的華為湧現出來,中國才能真正邁出芯片領域的包圍圈,走出自己的節奏。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