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交易平台服務實體經濟助力傳統農業創新發展(2019年4月4日)


近日,筆者代表香港數碼資產交易中心參加了在江蘇省昆山市巴城鎮舉辦的一個產品上線儀式。此次上線的產品不同於以往上線於交易平台更加偏重金融及交易屬性的產品,而是一款地地道道的消費品,並且是一款非常有名氣的傳統農產品。相信不少對美食有一定研究的讀者看到昆山市巴城鎮的時候就可能已經猜到了,此次上線的產品,正是備受國人喜愛的陽澄湖大閘蟹。以出產大閘蟹聞名的陽澄湖分為東湖和西湖兩部分,由於分屬蘇州和昆山兩個不同行政區域管轄,所以產生了兩個正宗的陽澄湖大閘蟹產區,而此次在香港數碼資產交易中心上線的產品,正是產于陽澄湖西湖區的巴城陽澄湖大閘蟹。


大閘蟹+交易所,這是一個頗有新意的組合,產品是傳統農產品,平台是互聯網電子交易平台,這樣的組合能夠解決什麼問題,有如何將兩者有機地結合到一起呢?


相較于全球各地消費者對海蟹的偏愛,中國老百姓似乎對河蟹情有獨鍾。統計資料顯示,2017年全國大閘蟹市場一共出產了80萬噸,其中有近20萬噸是以“陽澄湖大閘蟹”的名頭售出的,市場規模達到了778億元人民幣,而實際上2017年陽澄湖實際產蟹1200噸,產值4.8億元人民幣。即便是按照更加科學的計算方式,將共用同等水質、氣候和地理條件,採用同樣養殖飼育方法的陽澄湖水系產出全部納入統計,正宗的陽澄湖大閘蟹年產量也就在15000噸到20000噸的區間內。通過上述資料不難算出,市面上銷售的大閘蟹中,每4只就有一只是以陽澄湖大閘蟹的名義出售的,但在這些以陽澄湖大閘蟹名義出售的螃蟹中,十隻裡也未必能有一只是正宗的陽澄湖大閘蟹。大部分要麼是冒牌貨,要麼是拿著陽澄湖暫住證的“外地泡澡蟹”。


陽澄湖大閘蟹的龐大市場需求在吸引了無數外地蟹前來泡澡的同時,也引領終端市場售價一路走高,一隻8、9塊成本,甚至4、5塊成本的河蟹,無論是否陽澄湖正宗,只要是貼上了陽澄湖大閘蟹的標籤,產品都能身價暴漲,二級市場輕鬆賣到15-25元一隻,如果是經過知名品牌包裝,售價更能達到80多元一隻甚至更高的價格。而與極高的終端售價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正宗陽澄湖大閘蟹養殖蟹農並未在如此緊俏的供需關係中獲得應有的收益。一邊是蟹農不賺錢,一邊是食客買價高,再加上終端假貨多,陽澄湖大閘蟹的市場環境不容樂觀。


從陽澄湖大閘蟹所面臨的問題來看,需求始終長期存在,產品本身也品質優異,核心矛盾還是發生在了商品的流通環節中,正是因為大閘蟹流通環節的高成本和低透明度,導致產品的價格和品質都受到了影響。而互聯網和交易平台,在此時就能發揮出積極地作用,此次在香港數碼資產交易中心上線的陽澄湖大閘蟹,採用了“農戶+公司+交易所”的高效透明的流通管道。公司與農戶合作,首先整合陽澄湖大閘蟹的上游養殖資源,並在地方政府及專業機構的共同監督下,確保產品品質和產品規模,隨後,通過交易平台上線產品,從而減少了產品流通的中間環節,在提高農戶收益的同時,降低消費者的成本。目前這一模式還處於試點當中,若隨著模式的不斷成熟,未來能夠將整個陽澄湖大閘蟹產業鏈的上游養殖、政府質檢、流通銷售和終端消費等環節全部納入交易平台中,形成唯一的入口和出口,那麼交易平台與實體經濟的結合將會更加緊密而高效,將可真正實現政府監管的便捷化、行業發展的產業鏈化、產品流通的互聯網化,同時也讓消費者能夠放心吃到正宗、優質、安全、可靠的陽澄湖大閘蟹。


將真正的消費品進行上游資源整合後,再通過交易平台流通的方式實現“互聯網+”,尋求市場的真實定價並完成實際銷售,這是一種頗有新意的嘗試,如果能夠通過這樣的模式實現產業鏈發展的提質增效,不僅意味著某一種商品可以開拓出一個全新的發展模式,更加預示著對具有相同特性的商品,將會產生一個可複製、可推廣的全新範本,進而在更加廣義的商品流通領域,產生深遠的影響,這應當才是要素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真諦所在吧。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