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降准短期提振市場信心 (2019年1月10日)

已更新:2019年2月25日

2019年1月10日 香港經濟日報《神州華評》


1月4日,央行宣佈於2019年1月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同時,2019年一季度到期的中期借貸便利(MLF)不再續做。據央行負責人介紹,此次降準將釋放資金約1.5萬億元人民幣,加上即將開展的定向中期借貸便利操作和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動態考核所釋放的資金,再考慮今年一季度到期的中期借貸便利不再續做的因素後,淨釋放長期資金約8000億元人民幣。

不同於更加針對中小型企業的定向降准,此次降准是繼2016年3月1日全面降准後時隔近三年後的又一次全面降准,于新年伊始進行全面降准,不僅僅是為了提前應對春節期間的流動性缺口,同時央行也藉此明確表達了2019年對抗經濟下行壓力,實現穩增長目標的決心。


2018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2019年中國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外部環境複雜嚴峻,經濟依然面臨下行壓力”。會議同時將2019年中國經濟工作的核心目標定為“穩增長”,並提出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的總體思路,而此次央行的全面降准從某種程度上預示著2019年穩增長的工作已經展開。


實際上,從2018年12月末公佈的部分經濟資料來看,中國經濟下行的壓力確實正在加大。11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下降1.8%,為3年來首次;12月PMI資料自2016年7月以來首次跌破榮枯線,反映製造業景氣程度堪憂。而根據央行相關負責人對全面降准的解讀,也確實是指向實體經濟。央行將此次降准解讀為定向調控,而非大水漫灌,穩健的貨幣政策取向沒有改變,降准是為了鼓勵金融機構繼續加大對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的支援力度,同時也是為了增強市場對經濟增長的信心。從市場預期來看,各機構對中國2019年的經濟增長普遍持較為保守的態度,製造業投資、房地產投資和進出口可能都將面臨一定的下行壓力。而此次降准無疑將對釋放金融市場流動性、放鬆信貸,尤其是民營企業信貸帶來一定的支援,從而在穩增長的同時穩定市場的信心。


在此次降准公佈後,市場上針對央行負責人的解讀,有一個說法流傳甚廣。“第一、每次降准降息,一定要否認這是放水的舉措,並必須要強調穩健貨幣政策的基調沒有改變;第二,每次降准,基本都要提到為了解決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但最終幾乎都和中小企業無關;第三,每次降准,第一時間最亢奮的是股市,但股市從來沒有因為降准而由熊轉牛;第四,每次降准,都說和房地產無關,但最大的受益者基本都是房地產。”這幾條“經驗之談”雖然略帶調侃之嫌,但卻說出了一直以來中國貨幣政策的問題所在。


實際上,中國自2018年開始已經進行了多次定向降准,加上此次的全面降准,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率已經從2018年初的17%降到了如今的13.5%,由此釋放出的流動性規模不可謂不大,但多次降准之後雖然短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卻仍需央行頻繁做出調整,不斷出臺新的政策,貨幣政策與實體經濟傳導不暢固然有貿易戰等外部環境的原因,但更為主要的原因則是中國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效率偏低。此次降准後,有不少聲音就指出,降准實施後最關鍵的一步,還是在於如何使合理充裕的流動性傳遞到實體層面。此前在2018年末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也曾特別提出要改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因此,在此次降准緩解了春節期間的流動性壓力,穩定市場信心之後,更加值得市場關注的,是如何能夠令實體經濟真正受益於降准釋放出的流動性。


從貨幣傳導機制效率差異的根源來看,中國傳導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在於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金融市場發展環境和背景不同而導致常用手段和工具的不同。歐美發達國家的利率市場更加市場化,其基準利率大多採用貨幣市場短期利率,這能夠準確反映近期貨幣市場的供需關係,在此基礎之上,利率的調整可以很快傳導到信貸市場中。而中國的利率市場還較大程度延續著計劃經濟的特點,基準利率也選取了商業銀行的一年期存貸款利率,這種利率反應的是商業銀行相對長期的資金供需關係,價格敏感度較低,利率的調整很難快速得到傳導。因此,為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和政策傳導效率,中國央行只能更為頻繁通過公開市場操作來調節市場的流動性。


因此,從整體影響來看,此次降准從短期內確實能夠起到緩解市場流動性壓力,提振市場信心的作用,但若要更加長效地解決中國貨幣政策與金融市場協調發展的問題,則必須要提高貨幣政策的傳導效率,對利率市場進行更加市場化的改革。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