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無需過慮中國經濟硬著陸 (2018年10月25日)

已更新:2019年2月25日

2018年10月25日 香港經濟日報《神州華評》


10月19日,中國統計局發佈了三季度中國經濟資料。從整體資料來看,中國當下的經濟似乎並不樂觀。GDP進一步下滑至6.5%,工業增加值增速跌破6%,PMI、發電量等指標均呈現下行態勢,固定資產投資疲軟,房地產市場回落,出口資料雖然轉而上行,但在中美貿易戰風險加大的背景下,從長期來看也面臨一定的不確定性。而隨著經濟的下行,最近一段時間中國的金融市場也動盪不安,A股市場上證指數一度跌破2500點,市場信心受到了不小的影響。在此背景下,以副總理劉鶴為代表,一行兩會及財政部等高層領導紛紛集體向市場喊話以穩定市場信心,那麼中國的經濟是否已經陷入困局中呢?


從剛剛發佈的三季度經濟資料來看,CPI、PPI同比上漲步伐加快,GDP增速下滑至10年新低,有不少人擔心這種勢頭繼續下去,中國經濟可能陷入最可怕的“滯漲”風險。對於這樣的觀點,筆者以為不必過分擔憂。首先,從滯漲的判定標準來看,必須是經濟快速下滑而通脹急速上升。而目前中國經濟增速雖然下降至6.5%,但下降速度十分緩慢,且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仍然位居前列。而CPI雖然上漲至2.5%,但距離央行3%的目標值仍有一定的空間和距離,所以說中國正在步入滯漲,還為時尚早。


而從中國經濟實際運行狀況來看,經濟結構轉型和從追求數量向追求品質的轉變也是令中國出現類似滯漲的趨勢,卻並未面臨滯漲風險的主要原因。一方面中國的失業率在經濟增速放緩的過程中仍然保持了下降,說明第三產業正在逐漸取代第一和第二產業,過去必須依靠高增長才能解決的就業問題現在依託服務業和中速增長即可解決。另一方面基建投資正在逐漸被創新投資和民間投資所替代,民間消費和投資將逐步對穩定經濟、創造就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實際上,如果從具體資料來看,就會發現經濟結構轉型正在開始見效並發揮更大的作用。前三季度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速比第二產業快1.9個百分點,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3.1%,高於第二產業12.7個百分點。從需求結構看,消費基礎作用繼續鞏固,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8.0%,高於資本形成總額46.2個百分點,消費升級類商品銷售增長較快。從投資結構看,前三季度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同比增長14.9%,增速比全部投資快9.5個百分點。從貿易結構看,前三季度一般貿易進出口增長13.5%,占進出口總額的58.4%,比上年同期提高1.9個百分點。

所以儘管國內經濟發展面臨很多不確定性因素,內外部環境較為複雜,但中國經濟發展有著良好的基礎,韌性較強,隨著不利因素的逐步出清和中國經濟自身的平穩運行,實現6.5%以上經濟增長的全年目標將依然是較有把握的大概率事件。除了利空出盡外,中國經濟還可能進一步迎來一些利好消息的刺激。比如近期一系列促進消費政策的陸續出臺,將對消費起到全面提振的作用。今年10月,新個稅起征點正式實施,並增加了不少個稅減免和抵扣的條件,這將明顯降低中低收入人群的稅務負擔,既有利於促進消費結構的調整,也有利於擴大消費體量和規模。


從中長期來看,中國經濟增長的空間和潛力來自於幾個方面,這在劉鶴副總理的採訪中,有很明確的表述。中國未來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就是社會發展變化的趨勢和由此衍生出的全新需求。第一,中國巨大的中等收入群體正在崛起,他們在創造巨大的多元化需求;第二,人口老齡化明顯,也在形成巨大需求;第三,以生物技術和資訊技術相結合為特徵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興起,龐大的市場伴隨著全新的需求;第四,綠色發展帶來了對可持續發展的長期需求。劉鶴副總理說,分析看待中國經濟的表現,如果從一時一事看,可能會感覺有一些困難,但是一旦把它作為一個歷史進程往前看,發展前景十分光明。眼下正是如此,從短期來看,中國有些經濟資料可能並不盡如人意,但如果從中長期來看,中國所蘊含的經濟發展潛力和增長空間十分巨大,不必過分擔憂。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