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經濟再躍進 非癡人說夢(2023年12月23日)




自二戰結束後,十三個發展中經濟體已成功利用後發優勢(Latecomers Advantage),實現了每年至少7%的增長率,且這種增長在25年或更長時間內持續。相比之下,同期發達國家的平均增長速度僅約為2%至3%。也就是說,發展中經濟體的增長速度是發達國家的兩倍。特別是中國改革開放後,15年間,平均增長率達到了9%,是發達國家的三倍。如果這種增長能在25年或更長時間內持續,那麼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差距就能大幅度縮小。


事實上,中國改革開放後,經濟的快速發展有很多原因,其中一個關鍵原因是我們利用了與發達國家在產業技術上的差距,這就賦予了我們後發優勢,推動了我們持續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然而,問題在於,我們已經利用了這個優勢四十多年,這個優勢還有多大呢?


許多人對此持悲觀態度,他們認為看看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就知道了,他們也是利用這個優勢實現快速增長,但基本上只能用二十到三十年。中國現在已經用了四十多年,這個優勢還有多大呢?但是,要回答這個問題,並不是看中國利用這個優勢的時間有多長,而是應看中國和發達國家在產業技術上的差距還有多大。


如果產業技術差距很小,那麼這個優勢就基本上已經很小。反之,如果我們的產業技術與發達國家仍有很大的差距,那麼這個優勢依然很大。那麼,如何衡量這個差距呢?人均GDP是一個非常好的衡量指標,因為人均GDP代表了平均勞動生產率水平,也代表了平均產業和技術水平。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2019年中國的人均GDP是美國的22.6%,這個比例相當於1946年的德國、1956年的日本和1985年的韓國與美國的差距水平。這三個國家在那些年份的人均GDP都在美國的22%至23%之間。


中國具數字經濟優勢


當這三個國家與美國的差距處於同一水平時,德國從1946年到1962年連續16年的人均GDP增長率平均為8.6%。日本在1956年至1972年的16年間,人均GDP增長率也是8.6%。而韓國在1985年至2001年的16年間,人均GDP增長率為8.1%。這就說明,利用相同的後發優勢,中國也有可能在2019年至2035年的16年間,實現每年8%的勞動生產率水平提高。由於中國現在處於人口老齡化階段,人口不再增長,人均GDP的增長就等於我們的經濟增長。這就意味着,我們在2035年之前,經濟增長有可能每年達到8%。


相對於德國、日本和韓國,中國擁有他們在發展初期並未具備的優勢--基於數字經濟的新型經濟體系,如互聯網和新能源汽車等。這種基於數字經濟的新型經濟體系有何特性?其研發周期極短,通常在12至18個月內就能推出一個新產品。這與傳統產業的技術周期大相徑庭。傳統產業通常需要五到十年才能研發出的新產品或技術,現在可能幾個月就可以了。例如ChatGPT,其3.5版本在去年底公布,僅一個月後就推出了4.0版本,2024年很可能就會發布5.0版本。


新型經濟體系的產品和技術周期之短,其特性主要表現為資本投入相對較少,更多依賴於人力資本的投入。這需要高水平的工程技術和智力投入來研發新的產品和技術。那麼,為甚麼這一點如此重要呢?自工業革命以來,發達國家積累了超過兩百年的資本,他們的資本豐富程度遠超我們。但是,人力資本主要源自兩部分:一部分是先天的智力,這是公平分配的,約佔千分之一的人擁有天賦才智,這在任何國家都是一樣的;另一部分則來自後天教育。後天的教育包括幼稚園、小學、中學和大學的教育,中國在這方面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已經不大。在需要人力資本投入的新型經濟體系中,中國人口基數大,擁有天才的人數絕對值龐大,按千分之一的天才概率計算,14億人口的中國,就會出現140萬個天才,因此在技術創新方面具有優勢。


中國擁最完善產業配套體系


其次,根據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市場,因此具有國內市場優勢。最後,中國擁有全球最完善的產業配套體系。在其他國家,將好的想法轉化為實際產品可能需要一年或更長時間,但在中國,可能只需要數天或數月的時間。特斯拉(美:TSLA)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在美國,特斯拉生產了十幾年,年產量僅為兩萬多輛,然而,當其來到上海建廠生產時,僅用了十個月的時間就建成了工廠,第二年就可以生產五十萬輛汽車。


中國還有很大的後發優勢,這種優勢在未來仍將持續發揮作用。從現在到2035年,中國經濟年增長8%並非癡人說夢,而是有堅實的歷史資料支撑。當然,這裏有一個前提:不能犯大錯,不僅要進行持續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並要克服許多政策、制度和地緣政治的挑戰。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