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經濟雖已復甦 困難仍然重重(2020年8月19日)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資料,7月份,中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4.8%,環比增長0.98%,已經從今年2至3月份的負增長狀態明顯恢復。

同期內,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0.1%,略高於臨界點,較上月小幅回落0.1個百分點,顯示經濟築底較為明顯,經濟走勢將會逐漸趨穩。各項經濟資料的向好,顯示出中國已經基本擺脫疫情困擾,走出第一季度的衰退。不少外媒指出,中國有望成為今年唯一實現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但在關注中國經濟復甦的同時,也應當意識到中國正在面臨來自內外部的巨大挑戰,經濟復甦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水到渠成的。

中美貿易戰干擾復甦

首先,是來自美國的外部干擾。中美貿易戰已經歷時兩年有餘,雖然在貿易摩擦過程中,雙方都有讓步,也確有緩和,但新冠疫情的爆發和美國大選的到來,催化了中美雙方的矛盾,令兩個超級大國的競爭提前到來。在貿易戰爭持續的過程中,中國更多的是依賴進出口為籌碼,掌握主動,而美國則在科技、金融等方面,掌握了絕對的話語權。從表面上看,中美雙方各有底牌,但如果深入來看,中國的壓力會更大一些。因為中國在進出口方面的競爭優勢,是可以通過較短的時間進行替代的,而美國在科技、金融方面的競爭優勢,卻是在很長時間內都難以被取代的。中國在出口方面的優勢,主要來自勞動力優勢和物流優勢,而這些可以通過產業鏈轉移,在勞動力密集的東南亞國家進行替代。而美國掌握的許多核心技術,卻是中國目前最緊缺的資源,比如近期最常被提到的晶片技術。一旦美國選擇徹底向中國斷供,將對中國的相關行業,帶來毁滅性的打擊。可以看到,這場戰爭愈到後期,中國面臨的挑戰就愈大。

對於中國而言,未來一段時間裏,最大的挑戰是美國的去全球化,最終演變為去中國化,當中國自主研發能力尚不足以支撑科技發展的同時,產業鏈卻大批外遷至其他國家時,中國將會成為中美經濟脫鈎的最大受害者,也就意味着中國將輸掉這場貿易戰。好在疫情的到來,對產業鏈外遷形成了一定的阻力,由於中國對疫情防控得當,經濟復甦較快,這為加速加強自主研發,減緩產業鏈外流,爭取了寶貴的時間,但主要來自美國的外部干擾,仍將在一段時間內對中國經濟復甦構成影響,不可忽視。

中小企業未真正復甦

其次,是來自中國內部的干擾因素。目前中國的經濟復甦還存在着一些問題,復甦的基礎並不穩固。第一,是生產恢復的速度,更多是依靠以房地產和基建為代表的政府投資拉動,而製造業投資和零售領域的復甦並不明顯。第二,是服務業恢復速度明顯低於工業,這與中國此前大力推進的經濟結構轉型有所背離,意味着經濟復甦的內涵和方向並不十分理想。

第三,是提供大量就業崗位和最能代表經濟活力的中小型企業,仍然沒有擺脫疫情的衝擊,雖然大型企業快速恢復,帶動PMI向好,但中小型企業的PMI值卻還在枯榮綫下方,中央政府多次強調的保護中小企業的政策導向,也恰恰說明中小企業作為真正的市場主體,尚未真正復甦。第四,是金融行業的恢復速度,遠超實體經濟的恢復速度。金融行業雖然是實體經濟的風向標和催化劑,但不應脫離實體經濟的發展,當金融行業的表現過分領先於實體經濟的實際發展時,經濟泡沫也會隨之而來。

所以說,在中國經濟快速恢復的表象之下,中國經濟仍然承受着來自內外部環境的多重壓力,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盲目樂觀並不可取,只有發現問題,重視問題,穩中求進,才能真正發揮出中國在疫情期間所佔據的先發優勢,更快回到經濟發展的正軌上去。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