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論超級連絡人 香港勝過紐約(2020年6月3日)


香港是一塊福地!香港歷經挑戰,不但沒有倒下,反而每次都有貴人襄助,都能轉危為機,並去弊興革,把經濟推上一個又一個高峰。

1998年,香港政府能夠戰勝國際大鱷,令衝擊港元的炒家損手離場,主要原因是外圍的對冲基金「碰巧」出事,令參與炒賣的對冲基金們信貸緊縮,戰鬥力大減。

1998年8月,與量子基金、老虎基金、歐米伽基金一起被稱為國際四大「對冲基金」的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LTCM),傳出瀕臨破產的消息。事緣LTCM有見歐羅將於1999年面世,屆時意大利、丹麥和希臘債券與德國債券息差將會收緊,於是大量購入意大利、丹麥和希臘債券,同時沽空德國政府債券,期望藉着對冲交易獲利。

盧布意外貶值 港府擊退大鱷

然而,LTCM勢沒料到,1998年8月17日俄羅斯把盧布貶值,並停止國債交易。此舉引起國際金融市場的恐慌,投資者紛紛撤出新興或較落後市場,轉持風險較低的美國和德國政府債券。結果,德債價格上漲,收益率降低;意債則價格下跌,收益率上升,LTCM面對兩頭虧損。 LTCM的致命傷是超高槓桿。據悉當時LTCM利用來自投資者的22億美元作抵押,購入價值1,250億美元的證券,然後再以此批證券作抵押,購入總值12,500億美元的衍生工具,槓桿比率達568倍。最終LTCM在不足四個月間虧損46億美元,資產值剩下5億美元。美國聯儲局為了避免LTCM倒閉造成美國甚至全球金融市場崩潰,史無前例地召集16間金融機構,合共向LTCM注入35億美元,協助其度過難關。

LTCM出現危機,觸發銀行收緊對冲基金的信貸。在投資前景不明朗和銀行收水的大環境下,炒家只能無奈地鳴金收兵,自9月下旬市場出現大規模平倉潮,炒家終於撤出香港市場。 事實上,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表示,中國承諾以舉國之力協助香港應對危機,這對炒家來說,也起到一定的震懾作用。香港運氣就是這麼好!

香港發揮所長 協助中國改革

經歷過亞洲金融風暴後,香港經濟雖然沒有馬上好起來,更接連碰上2000年科網股泡沫和2003年的沙士疫情,但最後隨着中國放寬自由行及推出《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Mainland and Hong Kong 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CEPA)等惠港政策,又迎來中國推行一系列的重大改革,其中包括股權分置改革、銀行業改革、證券業改革和人民幣國際化等。在改革過程中,香港每每發揮超級連絡人的優勢,發揮香港之所長,服務中國發展之所需,香港經濟不但慢慢走上復甦之路,更屢創高峰。

香港隨中國內地發展而成長,並不丟臉。事實上,這才是香港令全世界都羨慕的優勢所在。過去如斯,往後更是如此。香港只要服務好中國內地這個客戶,已經足以豐衣足食。當然,如能多找幾個客戶,如東盟國家和一帶一路國家,讓客戶更分散,產業更多元,經濟自然更穩妥。 2008年1月17日,《時代》雜誌以「紐倫港」(Nylon-kong)為名,再一次把紐約、倫敦和香港並列,剖析三個城市如何因相通的經濟文化而互相聯繫,成為全球金融中心的典範。

香港地位獨特,既是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享有一國兩制的特殊政策,又是世界公認的金融中心,滙集全球資金和人才,一直是連接中國與世界的超級連絡人。如香港能繼續發揮這個超級連絡人優勢,香港政府擔當有為,敢為天下先,發展不故步自封,不斷優化不合時宜的監管和法律,給社會一些試錯的機會,為社會營造一個包容創新的環境,香港經濟豈有不發展之理?

早前聯交所前行政總裁袁天凡在接受訪問時表示,香港金融市場的國際性其實已令香港在某程度上超越紐約。袁天凡觀點獨特,一語中的,今天重溫,更別有一番體會。下周再續。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