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貿戰惠內需 老窖成贏家 (2018年3月29日)


2018年3月29日 香港經濟日報《神州華評》


3月23日凌晨,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總統備忘錄,宣布將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大規模加徵關稅。


他對媒體說,涉及徵稅的中國商品規模可達600億美元。而套用特朗普的原話,這只是個開始(This is the first of many)。與此同時,中國在應對上也毫不示弱,商務部隨即強硬表示擬對自美進口的鮮水果、葡萄酒、豬肉及製品等產品加徵關稅。


按2017年的統計,涉及美對華約30億美元出口。同時,中國駐美大使指出,中方不想同任何一方打貿易戰,仍在努力避免貿易戰。但中國不會屈從於任何威脅、強迫和恐嚇,「我們在考慮所有選項」。


欲降中國對美貿易順差


一石激起千層浪,雙方劍拔弩張,中美貿易戰有一觸即發之勢。資本市場更是對貿易戰陰雲表現出充分的擔憂,中美兩地股市相繼應聲大跌,哀聲一片。那麼中美兩國本來合則兩利分則俱傷的經貿關係卻又何至於此?做個事後諸葛亮,回看過去一段時間,其實中美經貿關係的不穩定已有先兆。近半年來,美國先後對進口洗衣機和光伏產品發起了「201調查」(已於1月22日宣布增加保護性關稅)、對中國智慧財產權和技術轉讓政策發起了「301調查」、對進口鋼鐵和鋁產品發起了「232調查」。在過去的一年裏,美國共發起了84項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比此前一年增長了62%。如果進一步分析此次事件中美國希望達到的核心目的,應當可以歸納為兩點:第一,是從通過對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徵收關稅和限制中國對美投資,來實現遏制中國技術進步的目的。第二,是通過減少中國對美貨物出口,以及要脅中國自美進口,來降低中國對美的貿易順差。


美國對中國貿易關係態度的系統性轉變原因何在?簡單分析可以歸納為三點:首先是源於美國自身經濟增速的放緩。雖然美國已自金融海嘯中復甦,但由於經濟缺乏充足的內生增長動力,在中國持續強勁的快速發展中,感受到了一定的壓力,調整中美經貿關係也是美國嘗試緩解自身增長壓力的一種手段。其次,美國作為自由經濟體的代表,對中國在政府層面的過度干預一直持否定態度,特別是近年中國政府倡議的「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引起美國的不滿。美國認為這種做法賦予了中國經濟不公平競爭力,進而導致中美貿易的不平衡。從這一角度出發,美國也更有可能採取較為強硬的對華貿易政策,試圖逼迫中國政府降低對經濟發展的干預程度。其三,從特朗普本人來看,也是自美國二戰以來歷任總統中少有的對全球化較為牴觸的一位,其個人的價值取向和其執政團隊核心成員的立場,也使得其採取的措施和手段,更易偏向貿易保護和製造摩擦。


美國必須承受社會壓力


針對這場潛在的貿易戰,大多數人最先想到的問題就是,如果雙方貿易摩擦加劇,誰會更受傷?如果從直接的資料來看,美國對華出口在其GDP中的佔比不足1%,僅佔美國總出口的8%。而中國對美出口在中國GDP中的比重約為4%,接近總出口的20%,看上去中國無疑會是受影響更大的一方。然而,實際上,結果更可能會演變為兩敗俱傷。從貿易戰的本質來看,實際是雙方對自身的利益有所訴求,希望通過制約和反制約在雙方貿易關係中掌握更多的主動權,在這個過程中,貿易戰的核心制勝因素更多在於誰承受損失的能力更強。雖然中國直接承受的經濟損失可能會更大,但如果貿易摩擦加劇,美國承受的社會壓力會相對更大。在美國列出的報復清單中,電子機械、通訊設備相關的領域實際都是全球供應鏈產品,中國只是整個鏈條中的一環,如果加徵關稅,不僅僅是中國,日本、德國甚至美國本身等所有在供應鏈上的國家都會受到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在這個鏈條中,美國所產生的增值率要遠高於中國,一旦落實,最起碼會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結果。


與此同時,特朗普所反對的「中國政府干預」確實會在貿易戰中給中國帶來更大的優勢,令中國企業在貿易戰中保留實力。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可以通過財政補貼等手段直接彌補一部分中國企業的損失,從而實現提高中國企業競爭力的目的。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