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香港可助中國電影出海(2022年8月11日)


上周提到,香港發展文化產業,「萬事具備,不欠東風」,突破點是觀念的轉變,監管的與時並進,而且重在落實,不但要改變市場對政府總是「講的多、做得少」的負面感覺。而且要創造一種香港速度,讓文化產業成為香港的一個支柱產業。


眾所周知,文化產業的發展無法一蹴而就,文化出海更是艱難重重,畢竟要得到國際的認可,特別是歐、美、日、韓文化的認可,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7月28日,成龍出席在武漢揭幕的第36屆大眾電影百花獎(百花獎)。成龍在論壇上表示,電影承載着中國文化「走出去」,他個人感受最深,只有堅持自己風格,贏得本土觀眾的認可,才能贏得荷里活的尊重,他滿懷感激向中國觀眾致謝,「是你們令中國演員在國外有面子。」


成龍成功打入美國市場


成龍從影60年,從不被美國市場認可,到成為史泰龍學習對象的經歷,堪稱回味。成龍回憶說:「年輕時到荷里活拍電影,膜拜外國的導演、編劇、攝影師,但他們不是評價你動作好,而是『嘩!你這句英文對白講對了。』」他甚至為了打入美國市場,先去學了一年多英文。美國劇組對中國武術動作不認可,經常認為中國功夫的表演「不合理」,兩年多努力沒有結果,他決定不要美國市場,要自己的市場!所以他堅持自己所有的動作特點,拍自己喜歡拍的東西,得到本地觀眾的認可,最終憑藉《紅番區》打入美國市場。他表示,最開心是受史泰龍邀請赴美國參加首映禮,「我一到片場,他抓着我的手走過長廊,一兩百個替身演員在吃午飯,所有人站起來向我們鞠躬,都是學功夫的,那一剎那,我發現原來我在美國也可以的。」更讓他驚喜的是,史泰龍的化粧車裏擺放着很多他的電影錄影帶,史泰龍拿出《警察故事》的錄影帶說,當動作設計想不出橋段時,團隊都看成龍的錄影帶找靈感。


成龍告訴電影人,不要為了去荷里活而去荷里活,「當你在本地成功了,他們就會來到中國找你,那時候你可以說,我的英文水平就是如此了,請你們去學中文。」他特別提到,美國的電影業之前不重視中國內地和香港的市場,而今天,他們會主動諮詢,中國人喜歡甚麼元素,因為他們現在認識到,中國是非常重要的市場。所以他滿懷感激向中國觀眾致謝,「是你們令中國演員在國外很有面子」,因為所有的觀眾去看電影,讓《長津湖》有幾十億票房,這個大蛋糕讓外國人看得眼睛都紅了,「現在不是你們(把蛋糕)分給我們一點,是我們分給你們一點!」


根據中國電影家協會發布的《2022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資料顯示,2021年中國電影市場的電影產量、票房、銀幕數、觀影人次,都繼續保持全球第一,中國電影影片總產量為740部,在481部上映新片中,有43部影片的票房過億(人民幣.下同),銀幕總數82,248塊,城市院線觀影人次11.67億,全國城市院線電影票房達472.58億元,恢復至2019年的73.5%,佔全球總票房的34.89%,繼2020年後,第二次位列全球票房冠軍。


中國票房成為全球冠軍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在中國票房已穩佔全球冠軍的當下,「引進來已沒問題,誰能乘中國文化興起之風,與時並進,協助中國電影「走出去」,進一步打開國際市場,並以影視為媒,逐步擴大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誰就是最後贏家。如果香港政府有意為之,主動拆牆鬆綁,再結合香港的創科和監管優勢,協助電影、音樂快速走進元宇宙,領跑全球,那麼,大贏家的位置肯定會留一個給香港,因為市場公認的元宇宙四大風口是:電影、音樂、遊戲和體育。

【中國文化出海已成投資新風口(三)】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