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國內市場做大 減輕外圍衝擊(2022年4月28日)


數年前,朋友問:中國正值經濟轉型痛苦期,再疊加內憂外患不斷,經濟下滑嚴重,筆者可有甚麼良方解救?筆者說:解救之法不難!打通各種框框條條,消滅各樣市場禁入,移除各類攔路虎,讓老百姓可以公平地同台競技,讓社會運營成本降低、效率提升,不要說提升年度GDP增長1%至2%,延緩經濟下滑速度,重回GDP年增長10%,再續改革開放40年的經濟增長神話,也不是不可能,經濟問題何難之有!這並非筆者戲言一句,而是筆者在中國內地走南闖北20多年,靠所見所聞而累積的經驗所得。


中國的企業家是全世界最勤奮的;中國的老百姓是全世界最能吃苦的;中國的市場競爭是全世界最激烈的。只要我們社會給他們一點點機會,他們的生產力、創造力、積極性,馬上井噴啟動,任何經濟問題自然迎刃而解。筆者當然明白,這是筆者把經濟問題過分簡單化,但筆者至今依然相信,這是一條康莊大道。


事實上,筆者的上述「豪言壯語」與國家剛提倡的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有幾分類似。以前我們說「發展是硬道理」,現在「創新是第一生產力」,未來我們可能要改說「全國統一大市場才是生產力的來源、致富之道」。


地方保護主義 提高企業成本


何為全國統一大市場?這裏說的統一,不是市場水準和GDP數據的統一,而是指在全國範圍內,打造一個統一制度、統一規則的大市場。這個大市場,包括每個地區的高標準聯通,最終目的是為了構建一個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為內循環為主的新發展格局,提供基礎的支撑。


為何要加快統一?自改革開放以來,為了提高地方政府的積極性,中央把很多的許可權都下放給了地方,但各地的基礎條件不同,東南西北有差距,內陸和沿海也有差距。基礎好的地區,百姓賺錢,吃的好喝的好,當地領導也很有面子。而基礎差的地區,政府也想做出政績,各地都有GDP的考核,為了保障本地經濟的發展,就採取了地方保護的政策,保護本地企業,對外地企業實施區別對待。


曾幾何時,就出現了只能「抽本地煙」、「喝本地酒」、「吃本地水果」的現象。現在這種現象雖然沒有了,但地方保護主義卻沒有結束,只是換了方式而已。以新能源車為例,國家對新能源車補貼有明確的規定,但地方設立了不同的產品技術標準,偏袒本地的汽車品牌。


還有一些地方,為了提高當地的稅收收入,要求進入的企業,在當地註冊銷售公司,甚至興建廠房等等。這些都大大地提高了企業的經營成本,阻礙了企業做強做大。


歐美通脹趨升 商品需求減弱


如果說在國家經濟落後、一窮二白的特殊時期,這些地方政府的保護政策,做出了不少貢獻,讓當地落後企業得到發展的同時,也解決了當地的就業,增加了稅收。然而,現在情況不同了,現在地方政府不得不需要做出改變。首先,從外部環境來看,疫情出口紅利正在快速消退。2020年,中國率先控制了疫情,從其他國家手中搶來了不少定單,然而目前這些國家正在逐步恢復;另一方面,歐美等國通脹率是愈來愈高,已經開始進入加息周期,在流動性吃緊的大環境下,他們的購買力自然下降,對中國商品的需求肯定而隨之減少。其次,從內部環境來看,國內多地再一次爆發了疫情,經濟發展面臨着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等三重壓力疊加。


面對如斯國內外惡劣的經營環境,求人不如求己,作為優先選項,中國肯定先要把國內市場做大做強,以應付挑戰,但在過程中卻存在制度不統一、規則不公平等一系列問題。所以,這次意見的出台,就是要從頂層制度層面,來破除阻礙統一大市場的各類路障。


(《全國統一大市場第八次造富機會》之二)

bottom of page